秋分时节,和杨学志老人相约,我要去他居住的干沟桥听他唱苗家“喊歌”。
“你在山下站,我在山上看,翻过前面山,就到我地盘。”(苗歌意)才到位于钟山区青林乡灰依村的干沟桥上,山上就传来一阵苗族山歌,声音洪亮,回绕山间。早早的,杨学志老人就坐在自家老屋前的核桃树下,不时的往山下看,生怕我们找不到上山的路,用歌声为我们引路。
杨学志老人,今年七十一岁,是钟山区青林乡海发村苗族“喊歌”的第二代传承人。杨学志老人就住在干沟桥的半山腰上,我们要跨过一条小河,走过堆乱石滩,爬过一个陡坡才能到达杨学志的居住地。
“杨学志这人苦得很”。一路上,同去的好友兴俊说,杨学志每年都要养三四头牛,种十几亩土地,是远近闻名的勤劳人。当然,与他勤劳一样出名的还有他的“喊歌”。
苗族“喊歌”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苗族歌唱方式,主要分布在贵州黔西北一带。由于苗族是一个无文字的民族,其起源时间已无法考证。苗族“喊歌”的产生与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密切相关。在苗族聚居区,由于地势复杂,人们常常需要隔山对歌,为了确保声音能够传得更远,被对方听清,苗族人民发展出了这种靠真嗓演唱、声音高亢嘹亮、豪迈奔放的歌唱方式。这种歌唱方式不仅具有较强的穿透力,且歌词结构较为自由,句式长短不拘,能够充分展现苗族人民的质朴和率真的性格和精神风貌。苗族“喊歌”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也是苗族青年男女传递爱情的方式,体现了苗族传统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一路上,满山遍野的的红剌猛果红彤彤地挂满枝头,这种野果树耐寒,耐干旱,尤其喜欢生长在条件艰苦的高寒山区,果实黑里透红,惹人喜爱,摘一颗放进嘴里,感觉酸里有涩,带着一点甜味,这是这个季节独有的山野果子。
走了将近一个小时,我和友人已累得气喘吁吁,我们在半山腰一块宽大的草坪上歇了下来,看到不远处有几间瓦房,我想应该是到了。
友人指着树林深处说,那几间房子就是杨学志住的地方,正在四处打望时,杨学志老人听到我们的讲话声,站在房屋旁边的树下大声喊,并使劲地招着手。
到了,杨学志老人迎下山来,三条黄色的大黄狗跟在他的身后,老人乐呵呵地招呼着我们朝着家里走。
老人指着几间瓦房说,寨里其它人都搬到安置点去了,只有他养的牲口多,留下来照看牲口。
站在面前的杨学志老人,一米五几的个头,脸形稍小,稀疏的花白头发倔强地倒向后脑勺,露出光光的额头,几条表示他年龄的皱纹勋章式地挂在他的额头上,古胴色的皮肤透着健康的红色,说话的时候露出白白的牙齿。他上身穿着一件灰色的薄麻布短衫,敞开的领口下露出健壮的胸肌,壮实的双手布满庄稼人才有的老茧,卷起的宽大裤腿,配着磨旧了的解放鞋,眼前的老人不像是一个已经年过七旬的老人,像是一个从地里干活回来的庄稼汉。
“我不喝酒,身体好,做那样都行”。杨学志老人强调说,他种了六十斤包谷种的土地,现在的年青人都出去打工了,这窝子里的地全部是他捡来种起的,老人指了指不远处的的窝子地。
“哈哟,这边喊抵岩,那边喊抵沟。”在杨学志老人瓦房旁的一棵老核桃树下,他向我们介绍起了“喊歌”的打招呼方式。他说两个赶路的人,站在各自行走的高山上,通过“喊歌”的方式,打起了招呼,接下来,山这边的人说“这边抵岩”,山那边的人说“那边抵沟”,拉开了“喊歌”的一唱一合。
“你在你的地势,我在我的地势,你和我来好好相会,这一次,我们就唱一小首歌来比下,看那个的唱得好,那个就是师傅。”(苗歌意)杨学志老人边唱边给我们翻译他的歌唱内容,他说,刚才的歌唱内容就是,这边打招呼的就先提议,唱一小首歌比一比。
“从细从小你是那个手头学,我在那个手头学,我在云贵二省学。”(苗歌意)杨学志翻译说,那边赶路的先透底了,自己在那学的“喊歌”。
“你在云贵二省学,们我是在黑羊大箐学,我们两个就唱一小首传给这年青些学,做个纪念。”(苗歌意)这边“喊歌”的就建议留一首歌给后生些学学。
杨学志老人一人唱两种对唱腔调,他说,双方一来二去,就在两面山上唱起了“喊歌”,直到对面山上的因要赶路放弃为止。
苗族“喊歌”的歌词内容一般为简短的历史故事、传说,或是歌唱赞美世间万物,主要目的是为了吸引对面山上的男子或女子与自己对唱。
杨学志老人说,苗族的“喊歌”除了用于赶路人打招呼外,还广泛用于男女青年的谈情说爱和红白事上。
“你在你的地势,我在我的地势,我要来和你相会,我怕我的条件不到够。”(苗歌意)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杨学志老人就唱起了苗族男女青年相互对唱的情歌。他说,男青年看中了女青年,就可以和女青年对一首,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有了意思,就可以往深的一步继续发展下去。
“我从细从小,我审到你就生得好,我想来约你,就怕你瞧不起,你答复一下,如何。”(苗歌意)“喊歌”的时候,杨学志老人喜欢闭着双眼,陶醉于“喊歌”的意境,专注于唱他的歌。
“你愿意了,我直接过你家中来,给老人些提个同意,你看如何。”(苗歌意)
“你同意,我同意,我们找上媒人去提亲。”(苗歌意)杨学志老人说,苗族“喊歌”不得啥花言巧语,实实在在,很纯朴,你喜欢我你就和我去,不喜欢就算。
正在唱歌的时候,杨学志老人的老伴背着箩筐从地里回来,他们用苗语交流了几句。一会,进到屋内的老人穿着苗族盛装走了出来,并给杨学志带来了他不常穿的新衣服,更要让杨学志换上,要我给他们留一张合影,两个老人看着合影,幸福地笑着,幸福而甜蜜。
杨学志老人说,他的老伴是他年青的时候赶花场认识的,在取得姑娘的同意后,姑娘的父母只是简单请家人吃了顿饭,因为他的家里很穷,没要任何彩礼就让他们在一起。说完,杨学志老人哈哈笑了起来,笑声爽朗开心。
“我从小这喜欢唱喊歌。”杨学志说,他的父亲是个唱“喊歌”的老把式,只要父亲唱过的歌他都能唱得出来,父亲在他五六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虽然只有五六岁,但杨学志已经学会了唱“喊歌”。
“苗家“喊歌”就是四六八句”。杨学志老人说,“这周围没有那个唱得过我,我虽然老了,但我掌握到韵律。海塞搞“喊歌”比赛,听说要来几个唱得好的姑娘和小伙,负责主办的外侄给我讲,外公你快上来,赫章要来几个“喊歌”的,他们项不住了。我讲,输球不到,我才跑上去唱的”。
杨学志老人说,“喊歌”比赛当天,其它歌手唱的都是一些老歌词老调子,只有他唱的“喊歌”是歌唱国家、感恩党的,说着他就把当天唱的“喊歌”又重新唱了一遍。“海塞跳花节喽,大家来聚会,以前吃不饱穿不暧,自从有了共产党,海塞变了天,家家有新房,过节换新衣,欢聚广场上,纪念芦笙王,大家跳舞吹芦笙,一举欢歌感党恩”。(苗歌意)唱完,杨学志老人哈哈大笑,他说比赛那天,他得到了第一名,从此大家都称他为海塞“喊歌”歌王。
“喊歌”不仅在平时唱,在红白事上也唱,杨学志老人说,遇到老人过世,苗家人会邀请“喊歌”唱得好的人来凑个人气,一般是在正酒那天,大家围在一起唱“喊歌”。
水城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来吃酒,听了杨志学用苗语唱的“喊歌”《东方红》,当场就听哭了起来,杨学志老人说,这位上了年纪的老人,他当过兵,是从战场上的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知道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听歌都会听哭起来。
至于红喜事上唱“喊歌”,杨学志老人说,苗族青年结婚叫“吃洋毛鸡”。“吃洋毛鸡”这天,结婚的年青人会到寨上各家各户,把喜事传达给大家,这时候也可以用喊歌的形式唱。
“我带得个媳妇来,准备办酒了,给你们大家老人讲,都来喝一杯酒,吃个洋毛鸡,洋毛鸡不是很多,大家来吃个高兴酒。”(苗歌意)吃了洋毛鸡就结婚了,结婚的时候大家集中在一起“喊歌”,先由结婚的年青人起头,随意“喊歌”,只要韵律对就行,新郎唱完,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就接到唱,大家热热闹闹地“喊歌”,恭祝主家子孙代代有儿有女,百年好合。
“我们的根是由那里来,苗家青年要记得,无论今后那里去,苗家老根不忘记。”(苗歌意)杨学志老人讲,多年前,苗族为躲避战乱,全部居住在高山上,先人们提起弯刀锄头,开荒种地,建立了海塞的基业,在党的领导下,子孙代代才发展起来,无论年青人到那去闯荡,回到海塞,都会到干沟桥来找他学“喊歌”,实在来不了的,也会通过视频让他教几首,只要年青人想学,他都愿意教,学的人越多,也算是“喊歌”后继有人了。
天色渐暗,我们不得不告别杨学志老人准备下山,老人硬拉着我们回到屋里,老人的老伴端着一盆刚出锅的土鸡蛋,让我们带着路上吃。
“你在你的地势,我在我的地势。从此离别下山去,各奔事业好前程,只盼望来年春风起,你我朋友山上见。”(苗歌意)下山了,杨学志老人站在核桃树下用“喊歌”向我们告别。
离开干沟桥,回首望去,漫山遍野的红刺猛,映红山间,掩映着杨学志老人的老屋和他的山野生活,还有回荡在山里的“喊歌”。
作者简介:龚德林,男,钟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爱好报告文学、散文等写作,作品散见于各种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
(编辑审核:陈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