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明||黑白电视机

陈永明
2024-10-28
来源:西南文学网


在贵州六盘水三线博物馆里,静静伫立着一台历史的守望者——一台来自往昔岁月的海燕牌黑白电视机,其捐赠者,乃水城之地一位名叫陈永明的温文尔雅之师。

此机,诞生于一九七二年,岁月的风霜虽已在其上镌刻痕迹,却掩不住其背后那段温暖人心的故事。

彼时,它曾是三线建设热潮中水城发电厂王处长家中的一员,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而陈师之兄,以匠人之心筑灶于王家,不期然间,王处长突遭心脏之疾,危在旦夕。幸得陈兄英勇相救,急送医院,终使王处长转危为安。为表救命之恩,王处长慷慨解囊,将这台承载着家庭欢笑的黑白电视赠予了陈兄,以此铭记这段不凡的情缘。

在陈家的老宅里,这台电视静默地陪伴了十个春秋,每当夜幕降临,便是孩子们欢聚一堂,共赏节目的温馨时光。

然而,随着一九八八年彩色电视的浪潮席卷而来,它渐渐淡出了日常的视野,被小心翼翼地封存于记忆的角落。

直至二零一零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陈师归乡,偶遇一收购旧物的商贩,以区区五元之资欲购此机。然陈师一见之下,竟生出不舍之情,陈兄见状,慷慨相赠,兄弟情深,可见一斑。

陈师得之如宝,珍藏五年有余。及至二零一五年,临近退休之际,他偶阅《乌蒙新报》,得知三线博物馆正广集旧物,以纪念那段光辉岁月。于是,他不顾路途遥远,搭乘百元黑车,自汪家寨风尘仆仆而来,将这台充满故事的电视机无偿捐赠给了博物馆的龙馆长。至此,它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宿,静静地等待着后人的凝视与思索。

岁月流转,至二零一七年,博物馆新馆落成,这台电视机也随之重见天日,成为了无数参观者心中的一抹亮色。

每当游人驻足其前,或凝视、或感慨,回忆起那段七十年代的纯真岁月时,陈师的心中便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满足与自豪。因为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一台电视机的故事,更是三线精神在六盘水这片热土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见证。他为自己能够成为这段历史的一部分而感到无比的荣幸与自豪。

在时光的长河中,每一缕细微的温情汇聚成海,让这浩瀚的世界绽放出前所未有的璀璨光芒。

试想,当每一颗心灵都轻轻播撒下爱的种子,那收获的,必将是满园春色,世界因此而温柔以待,更添几分和谐与美好。

此刻,眼前这台静默伫立的黑白电视机,它不仅是过往岁月的忠实记录者,更是无数平凡人携手共筑梦想与希望的见证者。它的屏幕虽已斑驳,却映照出往昔的温情与坚韧,每一帧画面都承载着那个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它见证了无数个夜晚,家人围坐其旁,共享着那份简单却真挚的快乐;它聆听了无数心声,在静默中传递着爱与关怀的力量。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汇聚成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让这个世界在不经意间变得更加温暖与美好。因此,让我们铭记这份来自历史的启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只要人人心怀爱意,勇于奉献,就能共同书写出属于全人类的辉煌篇章。而这台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黑白电视机,便是这份信念与希望的永恒象征,提醒着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作者简介:陈永明,1965年12月,男,中共党员,祖籍四川泸州。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学历史高级教师。1999年开始在《六盘水报》《乌蒙新报》《凤鸣钟山》《贵州戏曲》发表文章,贵州省作协会员,贵州省戏剧家协会会员。著有脱口秀《一路风景》、《地球村赋》《三尺讲台》诗歌,《民俗风情》散文集,《平凡人生》《七十二行》六部作品,共计160余万字。

(编辑审核:陈友云)





阅读39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