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名家访谈
乐在深山撰大书
——专访著名工艺美术学者杨长远
2024年9月6日著名文化学者贵州学派秘书长殷平对贵州民族服饰专家杨长远老师进行专场采访的视频片段。
杨
长
远
杨长远
男,1953年生,转业军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著作有:《中国少数民族民间美术概论》《中国织锦大全·苗族织锦 布依族织锦 侗族织锦 水族织锦》《我们贵州》。
前.
言
《中国工艺美术全集》是由中国工信部出资,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组织全国工艺美术专家编著的一部大型历史文献。共设41卷200余篇(册) 、总计约7000万字、9.6万幅图、5400分钟视频。全面系统地记载了从石器时代至2010年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文化、艺术、技艺。对于这部书的重要意义,前国家领导人、本书总主编李铁映同志在其序言中指出:“《全集》的编撰是一项国家文化工程,是中国工艺美术的全面荟萃,是一种大收藏,也是献给世界的一块中华美玉。”他还由衷地喊出了:“手工艺永存,手工劳作万岁!”的心声。
《中国工艺美术全集•贵州卷》是《中国工艺美术全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全集•贵州卷织造篇》的主编潘梅、副主编兼执笔人杨长远,他们用30万字、400幅图片,详尽地记录了贵州民族的织造品种、历史沿革、文化艺术特征、生产技术及相关内容,全面地总结了贵州的织造文化,填补了贵州民族织造研究领域的空白。
《中国贵州民族服饰全集》是由李飞(贵州省博物馆馆长)、曹维琼(贵州人民出版社原社长、图片统稿人)、杨长远(文字统稿人)共同策划,集中了众多工艺美术学者及摄影师编著的一部图书,文字50万,图片2500幅。该书以文字和图片两个系统方式,全面记录了贵州民族服饰的历史、技艺和文化,使其贵州民族文化研究领域上了一个新台阶。而作为策划人和主要执笔人的杨长远及撰稿人之一的潘梅,凭着他们对贵州民族工艺的长期调查、收集与研究,为该书的最终完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志同道合的事业搭档
杨长远、潘梅,既是生活上的夫妻,又是事业上的搭档。他俩相识于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那是1975年,潘梅随父亲潘迎华(贵州著名油画家)、杨长槐(杨长远长兄、中国当代著名山水画画家)到北京参观时,才与当时在北京部队服役的杨长远第一次见面的。时至1980年,潘梅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在北京上学的四年,他们经常在一起逛书店、进展览馆、看艺术品、交谈艺术话题,双方有着共同的艺术兴趣。毕业之前,潘梅要写毕业论文,她的论文选题方向,不是自己所学的国画专业,而是贵州苗族的刺绣工艺,并要以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凭借小时候曾随祖父母在贵州黄平县的苗族村寨中生活过好几年亲戚较多的优势,一到学校放假期间,她便一头扎进黄平的各个乡镇,去调查当地苗族和自称为革家人的织造、蜡染、刺绣、服饰等工艺,并将收集到的资料带回到学校,撰写了一篇名为《黄平苗族的刺绣艺术》的论文。她知道杨长远读过不少书,在写作上有优势,于是将论文拿到王府井霞公府杨长远的工作单位,要他帮助修改一下。当时,尽管杨长远对于民间工艺美术并不十分了解,只是对论文进行了文字上的加工润色,没想到,这篇论文在学校组织的论文评审会上,居然全票通过,于是她顺利毕业了。
凭着潘梅的事业水平,以及著名工笔画家潘潔兹先生的推荐,她本来可以进入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工作,但馆领导告知她说:“在博物馆只能做临摹古画的工作,其他的不能做”。对于从小就喜爱民族工艺的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在京工作的机会,选择回到了贵州,并在贵州民族学院当上了一名美术教师。从此,她除之兢兢业业地完成授课任务外,就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及假期,开始对全省的民族民间工艺美术进行不断的考察、收集,并且把民间美术逐渐地引入教学之中。
而杨长远在京服役工作的三十年期间,虽然担任过各种业务及管理工作,但他利用节假日等空闲时间,不仅走遍和浏览了北京所有的博物馆、美术馆陈列展览的中外美术作品和传统工艺品,还阅读了大量的文哲史和美术理论书籍,并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不少作品。由于长期的交往,他们彼此逐渐熟悉,了解、知晓对方,虽然出身、经历、职业不同,但有着共同的艺术兴趣,使他们在1996年走到了一起,成为生活的伴侣和事业上的搭档。
贵州文化名家访谈专班工作人员与杨长远(左5)先生合影
2003年,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在全国大专院校本科率先成立了民间美术专业(后改为产品设计专业),潘梅担任系主任,并负责各种技法的教学。而杨长远也从北京回到贵阳,应聘为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承担起了该专业的民族民间美术理论的授课任务。使其从原先那种漫无目的、享受型的读书览艺生活,进入到对民族工艺美术的系统性、专业型的教学与研究的层面。为了收集资料,二十多年来,他们二人用自己的工资收入,在教学之余,共同走过了全省大部分地区,深入山村,去调查各民族的各种工艺,收集到了大量的民族文化和工艺美术方面的资料,也收藏了不少民族工艺品。在这期间,长远先生不仅写下了十几万字的田野调查笔记,还拍下数千张图片和录像。经过整理该笔记已成为他们的《山乡寻艺记》一书。此外,他还收集、购买和阅读了数量庞大的文献资料,并作了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为他们日后成为专家型学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共同完成了《中国少数民族美术概论》《中国织锦大全•苗饰 布依锦 侗锦 水锦》《中国工艺美术全集•贵州卷织造篇》《我们贵州》(合著)《中国贵州民族服饰全集》(合著)《山高水长见精神—杨长槐的山水画艺术》《艺与意—贵州民族纹样的文化解码》《山乡寻艺记》的著述,并发表了数十篇工艺美术论文。
专家这样显现本色
研究民族民间美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是田野调查工作。十多年以前,在贵州下乡,是要付出极高代价的,潘梅就曾在下乡考察途中遭遇过三次事故,并留下脑震荡后遗症,但这并没有动摇过他俩的信念,也丝毫不影响他们下乡的兴致,他们一起跋涉过无数的山途水程,走过无数的民族村寨,吃过农家的各种饮食,睡过农家的地板,但他们并且每次都带着收获和喜悦而归。谈起下乡的那些往事,长远先生总是显得眉飞色舞,兴趣盎然,如讲到去黎平县地坪乡的坪茶村考察瑶族染织绣工艺时:
话说那村子距离地坪乡只有16公里,但因前几天刚下过雨,山间道路却显得十分难行,租用的面包车下了县乡公路,就驶入一段河床,这可是贵州乡间公路的一大特色呀,可不,车子就在那看得见鹅卵石的浅水中摇摇晃晃地行进着,一上岸,司机便就轰脚油门去爬坡,接之便在那七弯八拐的坑洼不平的土坡上不停地颠簸着……直到陷进滾董村前的一处泥沼中,任你怎样轰油门,车子就是爬不出来!长远老师说: 当时,还能有啥法儿呢,大家只好下车去体验一回“背兜”生活啰。好在附近有人家,一同前行的当地友人从那里借来一把锄头,于是,大家便就轮換着去挖泥去填坑,如此折腾一番后,司机说是可以试一下,随后一轰油门,加之大家齐用力,才硬将那车推出泥沼的。继续前行中,车子依旧一路颠簸摆动着……不久竟然熄火了!再也发不动不起来。司机说是车坏了,得与修车点联系,叫人骑摩托赶过来修理,需要占用一些时间,你们先往前走,待车修好后便会赶来接你们。于是只得沿路徒步先行,观览风景,一路古树人家,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人影出没,好似一幅人间仙境图!在盘旋陡峭的小路上步行一个多钟头,潘梅的鞋底开了口,只好扯下路旁的野藤系上又继续前行,最后在坪茶村一幢新建不久的木房前,长远老师一行终于见到了村长卜文武,说明来意后,卜村长主动地介绍了该村的情况,共有890人,分6个组,全是瑶族,属红瑶支系,是早年从广西迁移而来。而使长远老师一行感兴趣的是那瑶族织锦。为使大家有其更加直接的观摩感,村长之妻特将女儿打扮一番、穿上瑶族礼服来为专家一行演示的。瞧她,就那么形美端庄地坐在织机后,认真地操作起来,演示之优美,织锦之娴熟,实在值得赞许。但是,当长远老师向村长提出要购买一套瑶族女子礼服和一台带半成品的织机要求时,却被主人拒绝了,无论怎么解释,陪同的友人也用瑶语一再帮助说明,我们购买的目的是保存和宣传瑶族文化艺术,并非拿去倒卖赚钱,但终究未能说动。但主人还是用米酒、腊肉来热情地招待大家吃午饭。虽未收到实物,心中略有遗憾,但长远老师也第一次发现了贵州瑶族的织染绣及其服饰工艺,见证了他们的实际生活之状况,也算收获不少,于是又去到他们调查的下一个地点。
杨长远先生与“贵州民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与制作创新设计研修班”学员合影。
在其榕江县的宰勇村,那是苗族妇女王文花应约接待杨长远专家一行的。这一回,长远老师是要实地考察当地苗族的印染工艺及染料制作的全过程,当然还有苗族织锦工艺。王文花的园子里,长满了绿油油的靛蓝草。文花说这里提取蓝靛的方法是:春天,要将大青叶蓼蓝的根先栽下,夏末就可割了捆成把,洗干净,然后就要放进一个大桶内,要浸泡两天两夜哩。文花边说边把桶里的蓼蓝叶捞出来,接之便往里倒进一小桶石灰水,搅动了几下,说是第四天就可以倒水取靛了。如果要染布,则可按量取出一些与草木灰水再加一些白酒来发酵,等到冒泡就可下布浸染了,其发酵的时间长短要看天气冷暖的,夏天短些,冬天则要长一些……。
随后,文花又带杨长远专家一行去到附近一户人家看织锦。主人是一位年近花甲之年的老年妇女,知晓来意后,她十分乐意为其远道而来的贵客演示起来。按照田野调查的专业要求,长远老师不仅用他的目光仔细地观察着主人操作的每个环节,每个细微的动作,而且还要用工具测量她用的设施和各种机具,所织物品的规格、图案等,并要向主人询问各种织造纹样的名称和含义。比如这里用的织机为水平高机,长174、宽72、床高50、架臂高102厘米,其部件有米字头卷经轴、F形架臂、两根竹子分与棒及其船形梭子一把、两片线综等等;还晓得她织的是那经线540根,宽25厘米,白地黑纹的头巾,其纹样有八角、万字、小人牵手等,八角纹,苗语称为“芭”或“榜”;万字纹苗语则称“寿”,如链子一样的意思;小人牵手纹呢,则寓意子孙繁盛,多子多福哩。瞧那六旬老妇,用的是那木梭织地纬,使的是那竹签去挑经去织纹,心灵手巧地织出了苗家儿女的一片新天地!回到文花家,她见客人们兴味正浓,则又拿出自已织好了的服饰让大家看,是套既有新意又不失传承手法的上衣下裙的苗族女性服装款式,而长远先生,则赶紧用尺子度量,并迅速地记录:上衣是无领敞胸式,长50、两袖展开长136、袖口围14×2厘米,领后、两肩、袖子中段、衣后下摆、两角及中间均用平绣手法装饰,纹样为龙、蝴蝶、回纹等。下为百褶裙,裙面41×110厘米,用蜡染装饰,纹样为几何、万字,并用红、黄、蓝丝绸拼成三道横纹,裙腰15厘米,为黑色亮布。围裙为52×48厘米,亦有刺绣,纹样为鸟、蝴蝶等……。
又如,长远先生一行去到丹寨县南皋乡的清江村,那是一处两山夹一河的风景独好之村寨,村子就依山而建在河的两岸上。全村房屋均为木结构干栏式,二百多户,约1000多人,均为田姓苗族,是与本县兴仁,凯里舟溪、下司、万潮,雷山望丰,麻江宣威一带的苗族同属一个支系的。
长远老师一行这次要拜访的女主人田小花,三十多岁,毕业于黔东南职业技术学院,是回乡创业的佼佼者,她利用自家房屋,不仅建起了苗族服饰艺术工作坊,生产本民族的织造、印染、刺绣、服装工艺,还开设了农家餐厅,接待外来游人。
那天,田小花为了迎接专家一行的考察和满足自教的学员们的求知欲,特意从麻江县宣威镇请来了已50多岁的苗族织锦工艺省级传承人文胜兰。瞧之这位和颜悦色的传承人,为展示其苗族服饰之特色之风彩,她是特意穿了一套本支系的民族服装而来的,是那对襟半袖无扣衣、胸前围腰面上显现一朵插针绣的牡丹花之服装;上衣料是当地织的丝锦,锦面有鸟纹、马纹及其菱形纹、城池纹、回纹、勾纹等;上衣腰间则系有两条腰带的,里面一条为四层折叠回纹绮,外面一条为丝绦;下装内为百褶裙,褶裙前后又分别系以围裙,围裙外面再系以一幅方形围裙,裙面为丝绸,用茧花贴加马尾绣框边装饰,除了苗家称为太阳纹、十字纹、铜鼓纹、牛角纹的纹饰外,还有筚纹、S形旋纹等;裙下摆缀以垂穗;头发梳成前翘的弧形,顶上挽髻,因为要作表演,文胜兰这回没有戴上那大的银冠的,但头上仍插有银簪,木梳子上缀有银片,耳环、围腰挂带、手镯均为银质的……传承人呀传承人!其穿戴的服饰,活脱脱就是一部天成合一的苗族服饰历史教科书!至于涉及到马尾作为刺绣材料话题时,文胜兰则是这样解说的: “我们这个支系也是用马尾作刺绣材料的,但与三都水族的马尾绣不同,三都水族是用二、三根马尾捻成线轴,用轴在绣底上构成纹样轮廓,然后再施以拉尾打籽绣的,而我支系则是用一根马尾捻成双股,用它在茧花贴边缘下针,将茧花纹样固定在绣底上,形成贴花纹样。而同一支系的凯里舟溪的潘英,则不加捻,而是用一根马尾直接进行刺绣的。”为此,文胜兰还特为长远老师一行及其在场的学员们表演了捻马尾和下针的方法哩。
杨长远参与主编的《中国贵州民族服饰全集》。
差不多一个小时的观摩结束后,小花则带领杨长远专家一行及其她的学员们去参观寨子中的国家二级保护树种金丝楠木和其它古树的。那里,竟生长着几十株参天古木,有楠木、枫树、榉木、板栗树等,全都粗大壮硕,有的要数人才能合抱,树干高耸入云,树叶浓荫蔽日,树下则是曲折小径,凉风习习,虽是盛夏,却无一丝暑气的。更使长远专家注目的是: 一见桥对面的空地上铺有亮布,他便前去与其正在卷布的妇女搭讪的,人家满手是那已干的染料,旁边则是一些盛浆染剂的金属盆和塑料桶。他一了解下来,晓知这里的浆染剂多是用当地的植物材料自制的,不像侗族那样用其蛋清去上浆,去捶布,而在这里却是未见走那捶布程序的,真乃各怀绝技矣!似若山花烂漫,各自飘香。
资料留痕: 如其这样的田野调查之路,十几年的时间,杨长远夫妇就走遍了贵州七十多个县市的十八个世居民族分布的村村与寨寨,全面了解和把握了贵州各种织造、印染、刺绣、银饰、服饰等工艺的资料,为其步入编撰《中国工艺美术全集•贵州卷》之大书之神圣殿堂,做了充分的准备。
多重证据成立的观点
无论观点还是论点,是否成立?是否站得住脚根?这是衡量一位专家水平与其实力的标志。而杨长远在编撰《中国工艺美术全集•贵州卷织造篇》时,就不同凡响地提出并论证这样一个观点: 贵州是中国一座活态纺织博物馆。而他在编撰《中国贵州民族服饰全集》之后,又得出另外一个重要观点:贵州是中国上古社会形态和文化艺术最后的封存地,贵州民族工艺美术是研究中国上古社会和艺术的活化石。
杨长远得出第一个观点“贵州是中国一座活态纺织博物馆”的依据是:他在田野调查时,发现了贵州民族传承和保留了中国古代各历史时期众多的织造技艺和品种,如提花类的组、绦、绮、锦、绫、罗。平纹类的绨、缣、纱、绢、葛布、棉布、麻布、条纹布、花格布等。印染类的蜡染布、牛油防染布、树脂防染布、扎染布、镂版印花布等。无纺类的毛毡、蚕丝絮片(古称自成绢)。而其中一些品种历史极为悠久,如组这一织物,在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钱山漾遗址中出土,绮在商代已生产,锦在周代发明。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绢、绨、纱、罗、绮、锦、绦、组8个织物品种,今天仍在贵州民族民间中生产使用,而这些纺织技艺和品种在当代中国大部分地区早已不复存在。
如果说第一个观点是杨长远在实际考察贵州民族的织造工艺中得出来的,那么,第二个观点则有点儿“偶然得之”的味道。那是1997年,潘梅受邀前往美国北卡罗莱那州的夏洛特市,参加“中国古代科学与艺术展”活动,展出结束后回到北京,她把参展的贵州民族织造、印染、刺绣、服饰工艺品,存放在北京的家。长远先生在京工作时,看惯了故宫、历史博物馆、美术馆、琉璃厂古文化街等单位展出的历史文物和高档工艺品,而对潘梅收藏的那些看上去既陈旧又低廉的贵州民族工艺品,起初他并不在意,只是出于好奇心,偶尔翻看一下而已。突然,他发现贵州的这些民间旧物上,那些八角纹、芒纹、鸟纹、龙纹、漩涡纹、盘长纹、寿字纹、回文、云雷纹等等,竟然就与各大考古遗址发现的上古纹饰以及中国古代彩陶、青铜器、漆器、织锦、刺绣、画像砖石上的图像及纹饰造型极其相似!二者有的图案纹饰形态风格甚至如出一辙。那一刻,先生就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是巧合还是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关联?于是,他跑遍了北京各大书店,买回一大堆贵州民族历史、宗教、习俗、工艺等方面的书籍,开始了这方面的了解和探求。经过阅读和对比,他发现贵州大多数民族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从中国的四面八方迁徙而来的古代民族的后裔,特别是古代南方百濮、氐羌、百越、苗瑶、巴蜀几大族系在此的聚合、交汇,形成了各民族之间大杂居、小聚居的社会分布状态,由于历史上贵州比较封闭的社会生态和重重大山阻隔的自然环境,使他们较多地传承保留了各自母体民族的文化,他们的各种工艺中那些图像和纹饰,其实就是中国上古艺术的遗存。用近现代贵州民族的生活习俗与先秦文学所记载的古代习俗相比较,竟然就会发现两者在许多方面惊人地契合!因而在其先生脑子里才产生出这样一个论点。
就为求证,于是,才有了杨长远先生几十年来为此不懈的探求与“长征”,对于贵州的织造、印染、刺绣、银饰、服饰等民族民间工艺,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考察、收集、整理和研究。才有了前面所述的重要著作的问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贵州民族服饰》一书主要作者的杨长远先生,是一位被公认了的致力于民族文化传承与研究的学者。他深知,要想让贵州民族服饰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必须得有系统的理论支撑和广泛的传播才行的。为此,他积极参与民族服饰的田野调查,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最终与其团队共同完成了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更加值得一提是《中国工艺美术全集•贵州卷织造篇》一书,先生是从2013年春天就开始动笔的,不到两年,一部30万字、400幅图片的文稿便胜利完成并上报,随即受到《中国工艺美术全集》工作中心领导,以及审稿专家、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人员的一致肯定,经过一些技术性的修改,该书2016年被当作《中国工艺美术全集》的编撰参考样书,印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编撰人员借鉴,并受到原国家领导人、《中国工艺美术全集》总主编李铁映同志的高度评价。2021年2月,该书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全集》首批成果,在北京举行的发布会及赠书仪式上正式面世。对于这一成就,长远先生这样表露了他夫妇二人的共同心迹:
“在写手如林、名著如山的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我们的这一著述,只能算是九牛一毛,但是泰山之高,不厌微尘,东海之广、不弃涓滴,能把贵州各族人民在历史上创造的手工织造技艺呈现给世人,为中国工艺美术的百花园地,增添了一片小小的绿叶,这是我们的幸运。”
正是因为先生及其团队的不懈探求与笔耕,再现出贵州工艺美术之独特魅力,在其全囯34个省级行政区,贵州特被选为《中国工艺美术全集》五个省卷编撰的试点省之一,以其《概览篇》《服饰印染篇》《刺绣篇》《织造篇》《银饰篇》《傩艺雕塑篇》《陶瓷漆器篇》《其他工艺美术篇》共8篇,约240万字、3200幅图片之成果,跻身于《中国工艺美术全集》这一鸿篇巨著当中。
可不,先生数十年之执著追求,正应了苏轼那千年不朽的名句一一古之立大亊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总之,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纯朴得不失专家底色的人;一个乐在深山撰编大书的人;更是一个功成名就后仍在路上求索的人。
撰稿者:傅合连
《贵州学派》编辑部
总顾问:顾久 徐圻 陈世和 (大律师)
法律顾问:谢玉雷
总编:殷平
主编:沈家卿
执行主编:郭思妤 罗仕明 傅合连 詹大方 程明飞 陈红旗
影像采编:李贵云 周文学
协办:贵州领袖黔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协办:贵州朝黔门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编辑:罗仕明 审核:吉庆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