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德林||探寻千年布依古寨—高荡村

龚德林
2024-08-26
来源:西南文学网

农历十月初八,小雪,在几天的晴热之后,气温开始有些下降,但降得不是很多,天也刚好阴天,正是外出的好时候,应朋友之约,准备去镇宁县的高荡村走一走。

从六枝出发,沿都香高速,在丁旗下道,出得站来往右走,只十来分钟,就看到右手边有一雄伟寨门,上书千年布依古寨高荡村,不要停车,沿着大道一直走,还没到高荡村,还要再开车四五分钟。

高荡,因寨子座落在崇山峻岭之中,犹如群峰上托着一口锅,布依语因形而名“翁座”,汉语意为“高荡”,因而得名。

映入眼帘的是一古寨门,两边山高坡陡,悬崖峭壁,寨门夹在两山之间,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高荡村始建于明朝年间,距今有着近千年历史。在寨门后半山腰,有一塑像,取名“摩祖”,居当地人叫,摩祖是高荡村人的祖先,是他找到了这个适宜居住的好地方,才得以祖祖辈辈沿袭至今。摩祖面向村寨,日夜保佑着高荡村民。

从寨门往里走,百米之外,一古寨豁然出现在眼前,清一色的石头房子,有四五百户之多。寨子四周全是石山,且山势陡峭,仍一世外桃源之所。

寨子前有近二十亩水田,在这深山之中,出现水田,实属罕见。《永宁州志》记载:“种家……善治田,所居皆平畴沃壤。”由此可见,布依族人是有悠久农耕文明的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古寨中间出现一片良田就不足为奇了。

进得村来,四处看到的全是石头墙、石头房、石头路、石头磨、石头缸……,仿佛进入了一个石头的世界。这里石头全是天然的建筑材料,一片片厚薄不一样,像厨师们做出的千层饼,当地村民就地取材,较厚的切割做墙,平整点的做瓦片,牢固又美观。

石板房都以木为架,石头为墙,石片为瓦,形成了独特的石木结构。石板房依山而踞,有序排列,红板壁、黑柱头,拾阶而进,由低到高纵深为三层,底层为圈舍、二层为居室、三层可做居室亦兼仓库。房屋两边山墙和后廊墙由石块砌成,前廊下半段由木方凿槽夹住厚石板作墙面,俗称“板壁”、“档风”,上半段为木质“板壁”和“花窗”,称为“四落框”。独特的布依族古板房干栏建筑,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同时,还显示出无比的灵巧的智慧,极富审美功能。据了解,石板房始建于明代,至清代建成规模。

每栋石板房前都挂着一块红色木板,上面记载着这座房子的主人姓氏、建筑年代和大小,仔细观看才发现,这里除了伍姓就是杨姓,并无其它杂姓人家。

寨子中间有一口古井,井壁、井盖和前面围墙均为石砌,据村民们讲,这是一口百年从未干枯过的水井—寻羊井,就是这样一口井,却有着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明朝以前,高荡先民并不住在这里,而是住在梭罗河近岸,布依语叫“梭罗”的地方。相传,伍家的迁始祖是“报摩”(即“风水先生”),有一天他在河边放羊时下河抓鱼,等到上岸后却不见了羊的踪影,他顺着羊脚印寻找,翻山越岭来到高荡,无意间发现这口冒着碗口粗的山泉,又累又渴,他俯身捧起一捧喝下,顿感无比甘爽清凉,抬头一看,这里四面环山,中间夹着宽阔的坝子,四周山形来龙连贯,山形地势雄伟中透着俊秀,再看东西两翼也开合有度,不禁喜上心头。回到梭罗后,他召集家人商议,带大家回来再仔细察看,果然不仅风水好,生产生活条件也好。很快,伍姓便从原居迁此落业。

高荡的杨家原在今高荡靠山的后面山顶居住,两家是姻亲,伍家为舅,杨家是姑,找到这样的风水宝地,伍家自然不能忘了自己的姐妹,所以把杨家从后山接了过来,这也是高荡从古至今按宗族谱系而论仅伍杨两姓的历史渊源。

杨氏老人今年已经有96岁了,她在寻羊井的对面摆一个小摊子,卖些鸡蛋、花生、野菊花茶之类的,鸡蛋是自家鸡下的,大的一块一个,小的只要八角,花生、野菊花茶五块钱一小袋。老人耳朵听不见,说话必须贴着耳朵,老人不是听得全汉话,但思路还算敏捷,33个鸡蛋每个八角共二十六块四角,让我们四角,收二十六块,算得清清楚楚,只是老人必须要现钱,对于我们喜欢微信支付的人来说,给老人四处找零钱是一个麻烦活。

与杨氏老人一样,村里其他十几个老人都在村口摆一个小摊子,在这个年青人外出务工,只有老人守家的古寨子里,市场经济之风已悄然吹了进来,不过老人们卖的都是些自家产的东西,价廉物美,顺便捎带几样也花不了几个钱。

从寨子中间穿过来到寨中高处,数十米高的山岗上建有一古堡,守望着脚下的高荡。高荡古堡建于清朝年间,是古寨守寨拒敌的军事攻防设施,清代咸丰、同治年间,社会矛盾集中爆发,治安秩序极端恶化,贵州山区多数村寨为自保纷纷建筑护寨围墙和在山势高峻处筑碉建堡。

到高荡古寨不到古营盘只算走了一半。同去好友思想有些动摇,不想前行,说是他们上次来,几个老头老太就到这古堡下面,都不想往前走,有几个在亭子里打一下瞌睡就回撤了的。

在去古营盘的路上,正遇到高荡来走亲戚的一群年青女子,她们也正是要去古营盘走一走,说是来都来了,不到上面去看看,有些可惜,为了不留遗憾,我们也决定往上走走。

杨真小男孩今年5岁,他穿着迷彩服,皮肤晒得黝黑,一看就不少在这山上来回窜过,杨真和他的小伙伴们带着他们的小黄狗在这群年青人前面开道,他们要带我们上古营盘。

古寨营盘与古堡建造时期和历史背景相同,区别在于营盘的功能不仅有军事用途。而且兼生活用途,亦即战事发生时,营盘是寨墙门、城堡碉楼均失守时寨人御敌的最后堡垒,也可作寨中妇老弱在无战事但治安情况恶化时预防性离家短期避难的场所。

一路上,山间无名小花还在盛开,有的挂着红果果,山路因修缮过,安装了护栏,还不算难走。放眼望去,群山环绕,山形奇特,林木森然。

往古营盘的半山腰上,一观景台出现在前面,登上台来,但见几组指向的铁箭头,上面焊有汉字和拼音的向标,沿向标所指方向望去,铁箩坉方向果然有一山尤如农村装粮食的箩坉一样,形神兼备,其它的如牛角坉、对门坉等向标都恰到好处,山形与其名相符。

穿过一段难走的小径,前面出现一堵石门,石门全用巨大石块砌成,看上去稳固牢靠,石门前长满了倒钩的刺藤,小心翼翼穿过刺藤,石门后面,一排高矮不一的石墙房子出现在眼前,除去岁月留下的青黑色痕迹,可以想像这些都有屋顶的断墙下,原来生活着的布依山民,是这些用石块垒起的石墙房子伴他们渡过了那段动荡的岁月。

数一数,共12栋房舍31居室,站在断垣残壁之间,极目远处,群山叠障,山河日新月异,只有这些残墙在讲述着一段历史。

站在古营盘上往下看,高荡村尽收眼底,在群山环抱中,像宝石一样光彩夺目。

一段历史没有讲述有可能忘却,一种精神不传承有可能失去,布依山民们与自然作斗争顽强生活下去的精神,在小杨真的身上得到体现,他的祖辈们有的只懂得极少的汉话有的甚至不懂,但小杨真们在双语教育的培育下,也能讲述他们民族的历史,虽然不是很全面,但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越来越好,因为他们仅仅只有五六岁的年龄。


   作者简介:龚德林,贵州六枝人,现为钟山区融媒体中心编辑、钟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钟山文学沙龙会员等。文字散见于《解放军报》《战旗报》《贵州日报》《六盘水日报》《乌蒙新报》等报纸杂志,曾被评为重庆市十佳读书人等。

(编辑审核:陈友云)




阅读31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