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三线印记

罗丹
2024-08-15
来源:《大美凉都》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数百万建设者从遥远的东北、东南沿海、江南水乡默默的来到偏僻的山区,走向艰苦创业的新战场,直至今日。这是三线建设,是以毛泽东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和我国的社会经济及自然条件,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这不仅仅是一辈人的口号,更是那段艰苦岁月里,一种精神的传承。

这些三线建设者面临着一无住房、二无后勤、三无基建的困难局面,他们离乡背井,怀揣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意识,扎根深山老林。在这“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西南土地上,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竖立起一根根电线杆,修建起一条条铁路、公路,盖起一排排“干打垒”民房,在一道道山沟中建起数千个企业单位,创造出诸多大国重器。

三线建设初期,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万大军会战盘江,盘江矿区也成了“三线”建设者的第二个故乡,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段无悔的青春年华,奉献在这片“三线”建设的热土上,盘江人用勤劳的双手和火热的青春情怀,在荒山秃岭之间,战胜了无数的困难,他们用顽强拼搏的精神,迎来了火烧铺矿、老屋基矿、山脚树矿、月亮田矿、土城矿、响水矿、金佳矿等矿井的相继建成和投产。一代代盘江人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谱写三线建设下盘江发展的新篇章,他们用“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新时代盘江股份精神,无怨无悔为盘江发展披荆斩棘。在支援三线建设的艰苦岁月里,三线建设者的业绩,如同一座丰碑,永远屹立在盘江人心中。

三线建设这条路,先辈们用汗水书写,成就了这段伟大的历史,展现了三线建设的丰硕成果,他们为盘江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现在的盘江早已今非昔比,街道纵横,高楼林立,物资丰富,经过三线建设者的艰苦奋斗,昔日的荒山野岭变成了高原煤城,矿区的人们过着幸福舒适的日子。

三线建设的种子已经在贵州盘江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成为一棵惠及一方百姓的大树。现如今矿区的发展和矿区职工的幸福生活,是三线建设者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和“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奉献精神创造的。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庄严誓言,践行了三线建设人的精神信仰。

夕阳西下,彩霞飞舞,站在办公室的窗前,轰隆隆的设备运转声环绕耳旁,工友们在厂房内忙碌着,焊工区焊花飞溅,绽放出一片花团锦簇的景象;车床旋转,旋转在空中的铁屑,一圈圈向外延伸,欢快而愉悦。工友们工作的场景一幕幕尽收眼底,美不胜收。是一代人的精神感染着我们,我们也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在这条建设三线的路上,传递着三线建设者们的精神火炬。

在我每天工作的办公区,红砖砌成的三层楼,二楼至三楼的转角处,用红砖砌出来的“毛主席万岁!”依然夺人心魄,这便是那时留下的印记,印在了这面红墙上,更印在了每个三线建设者的心里。


作者简介:罗丹,女,中共党员,贵州盘州人。六盘水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盘州市文学沙龙成员,作品散见《劳动时报》《六盘水日报》等报刊及网络平台。


(编辑审核:赵开云)




阅读37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