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梦成||换位思考 互相理解

欧阳梦成
2024-08-12
来源:西南文学网



在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不愉快,可能是对人、对事或对物,若想以最好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就需要换位思考,以双方都有利为目的,进行协商与调解。

想理解一个人,就需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需要换位思考达成共识。然而,即便如此,往往还会有隔阂,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就是同一件事,所站的角度不同,看法想法自然不同;所站的高度不同,视角又不一样;即便站在同一角度,所思所想也不相同。而理解一个人,只能是相对的,因为世上找不出两片相同的叶子,人亦然。我们不能强行要求他人理解,只能尽量理解他人。当然,这种换位思考必须是相互的,不然一切都是徒劳无功。如果两个人之间有矛盾,仅一个人换位思考,好的结果是一个占便宜,一个忍气吞声,息事宁人,事情不情不愿告一段落;或是一方不断忍让,一方得寸进尺、变本加厉、蹬鼻子上脸,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互相理解”虽然重在“理解”,但“互相”也是不可或缺的关键。

比如日常生活中,就有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走路时,希望车辆少点慢点,方便行人过马路;开车时,希望行人少点,斑马线少让路。所以站在不同角度,想法自然不同。身份的改变,即使是同一事件,看法也不相同。又如,学生在吃学习的苦,老师在吃生活的苦,老师希望学生好好学习,别落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之遗憾;别留下“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后知后觉。在以后的生活上少吃苦,在今后的选择中更从容。可学生毕竟阅览浅,难以理解老师的苦口婆心。反过来想,老师曾经也是学生,所以老师自然明白学生的心思与心理,但师生真正能想到一处,彼此理解,确实很难,所以还是要换位思考。再说老师的苦,除了工作与生活,还有一种网络说辞:“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关于这一定义,细细想想很无语。同一班级,同一教程,同样的授课老师,学生检测的成绩各不相同,这是正常现象,既有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有教学相长的同频效应,却偏偏让老师在一视同仁中,强求因材施教,老师也是分身乏术啊。

而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正是换位思考,这样看来,似乎也不算难,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别人,用网上流行语说就是:让别人做别人,自己做自己。从而皆大欢喜了。可又有一句名言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又让上一个观点出了问题,对啊,我不是对方,怎么会知道对方会不会讨厌我所讨厌的呢?

想知道答案,最好的方法就是——沟通。

沟通是桥梁,能让人与人之间多些联系,通过这联系,彼此之间便多些理解,便于换位思考。这种联系是互相的,是双向的,彼此都能从中获得更多信息,加深理解。不难发现,两个要好的朋友,连一些行为习惯都会慢慢相似,正是因为沟通多了,习惯站在彼此的角度思考,可谓性相近,习亦相近了。

因此,平时有什么不顺心,有什么小摩擦、小隔阂,不要闷着、忍住着,要多沟通交流,换位思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彼此包容,世界就会更和谐更美好。


(编辑审核:陈友云)

阅读224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