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明||葫芦丝赞

陈永明
2024-08-07
来源:西南文学网

   


    在那遥远的彩云之南,葫芦丝,这古老而雅致的乐器,静静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它,别名“葫芦箫”,源自那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云南边陲,是少数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其历史渊源,深邃如古木参天,可追溯至先秦的悠悠岁月,历经风霜雨雪,仍保留着那份古朴与纯真。

      葫芦丝,诞生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那片钟灵毓秀之地,山川的灵秀与民风的淳厚,赋予了它独特的地域风情。

     观其形,葫芦为体,竹管为魂,二者巧妙结合,既显精巧别致,又不失古朴典雅之风范。

     三列竹管,错落有致,高音清脆如晨露滴落,中音圆润似满月当空,低音则深沉悠长,如同古老的传说在低语,三者交织,构成了一曲天籁之音。

      制作葫芦丝,非但要有巧夺天工的手艺,更需深谙音律之奥秘。匠人们以匠心独运,将朴素的材质雕琢成这音乐的使者。其外观虽质朴无华,却内藏乾坤,每一声每一响,都是对美的极致追求与诠释。

      当葫芦丝响起,那旋律便如丝如缕,缠绵而深情,仿佛山间清泉,潺潺流过心田。它带着云南的清新与纯净,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秀美的山川之中,耳畔是鸟语花香,鼻尖是泥土的芬芳,心中是无尽的宁静与向往。

     这音乐,既能抚慰人心,驱散忧愁,又能激发豪情,让人心胸豁然开朗。

     葫芦丝的曲目,多取材于民间,山歌、农曲,旋律悠扬,节奏明快。它们或清新脱俗,如春风拂面;或粗犷豪放,似江河奔腾。每一曲,都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动展现,是民族智慧的璀璨火花。

     聆听这些曲子,就如同穿越时空,亲眼见证那青山绿水间,勤劳善良的少数民族人民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欢歌笑语的场景。

     学习葫芦丝,虽看似简单,但要掌握其精髓,却需付出不懈的努力与坚持。习琴者需心静如水,气沉丹田,方能吹出那悠扬动听的旋律。

      而真正的艺术,不仅仅在于技巧的娴熟,更在于情感的投入与共鸣。只有那些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人,才能用葫芦丝吹奏出触动人心、令人动容的乐章。

      葫芦丝,这云南少数民族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音韵之美、精巧的形制之巧、深邃的文化内涵,赢得了世人的赞叹与喜爱。

      愿这美妙的旋律永远流传于世间,让更多的人通过葫芦丝,领略到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与风采。


作者简介:陈永明,1965年12月,男,中共党员,祖籍四川泸州。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学历史高级教师。1999年开始在《六盘水报》《乌蒙新报》《凤鸣钟山》《贵州戏曲》发表文章,贵州省作协会员,贵州省戏剧家协会会员。著有脱口秀《一路风景》、《地球村赋》《三尺讲台》诗歌,《民俗风情》散文集,《平凡人生》《七十二行》六部作品,共计160余万字。

(编辑审核:陈友云)





阅读2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