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明||做豆腐卖的妈妈

陈永明
2024-08-05
来源:西南文学网

   


在那三线建设如火如荼的岁月里,水城矿务局的机场静静伫立于红桥之畔,那里有个小莱场,与我家相隔约十公里,沿途是蜿蜒曲折小径。那是一个物质尚显匮乏的时代,每一滴汗水都闪耀着时代的光芒,镌刻着不懈奋斗的痕迹。

而在我的童年画卷中,最为鲜明的一笔,莫过于母亲那日复一日推豆腐、卖豆腐的身影,那是一段关于坚韧与憧憬的温馨篇章。

以勒河悠悠流淌,它不仅灌溉了这片丰饶的土地,也默默记录了我们家豆腐作坊的点点滴滴,从初露锋芒到历经风雨。

那时的我,还是个稚嫩的孩童,却已能灵巧地搬起小凳,踮起脚尖,站在那古老而沉重的石磨旁用勺放泡好的大豆,目睹着哥哥嫂子一圈又一圈地转动着磨盘,将一颗颗金黄饱满的大豆,渐渐研磨成细腻柔滑的豆浆。

那一刻,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与石磨的低沉吟唱交织成一首悠扬的童年之歌,回荡在心间。

母亲的手,仿佛拥有魔力,她将滚烫的豆浆轻轻煮沸,再巧妙地加入石膏卤水,瞬间,那豆浆便凝固成一块块洁白无瑕的豆腐,宛如冬日初雪,纯净而美好。每当这时,我的心便充满了期待与欢欣,因为我知道,这些豆腐不仅仅是餐桌上的佳肴,更是我们家经济来源的涓涓细流,滋养着这个虽不富裕却充满爱的家。

那时,每斤豆腐仅售一毛五分钱,看似微不足道,但两锅豆腐下来,却能换来两元的宝贵收入。

在那个年代,这两元钱如同冬日里的暖阳,给予我们家庭一丝丝温暖与希望的光芒。而豆渣,这个在旁人眼中或许无用的副产品,在我们家却成了珍贵的资源。母亲用它来喂养小猪仔,那些小家伙在她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为家中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欢笑。

我们一家人,母亲主外卖豆腐,哥哥嫂子则在家帮忙推磨,大家齐心协力,共同编织着这个小小家庭的幸福梦。我们携手走过了十几个春秋,虽然日子清苦,但心中有爱,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然而,时代的洪流总是不可预测。1977年,一场名为“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风暴席卷全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私营经济被视为洪水猛兽,需要被彻底清除。全生产队召开大会,气氛压抑而沉重。一位头发全白、牙齿掉光的社长站在台上,用他那沉重而坚定的声音宣布:“一颗豆儿圆又圆,推成豆腐卖成钱,人人说她生意小,小小生意赚大钱,这是投机倒把,是资本主义尾巴要坚决割断。”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虽心有不甘,却也无可奈何。但母亲那坚韧不拔的精神却如同灯塔一般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她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于是,我们一家人继续携手并肩,在逆境中寻找新的出路,用勤劳与智慧书写着属于我们的故事。

在那段岁月长河中,“小本经营,大梦难圆”的偏见,如同冬日里突至的寒霜,让家的温馨笼罩上了一层阴霾。周X秀的故事,被误读为投机取巧的缩影,一时间,指责之声如潮水般涌来,让我们的家庭仿佛置身于风暴中心,摇摇欲坠。然而,在这风雨飘摇之际,母亲以她独有的坚韧,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天。

豆腐的香气,曾是家中温暖的源泉,却在突如其来的变故中变得苦涩难言。

面对市场的无情打压,母亲没有选择沉沦,而是以一种近乎倔强的姿态,转身投入到另一场生活的战役中——从面条的柔韧到酒香的醇厚,再到糖液的甜蜜,每一次转型,都是她用那双布满岁月痕迹的手,一点一滴编织出的希望之网。

她的手,虽因劳作而粗糙,却也因此而充满力量,那是对家庭深沉的爱,也是对生活不屈的抗争。

终于,历史的巨轮缓缓转动,改革开放的春风穿透了厚重的云层,温柔地拂过这片沉睡已久的土地。我们家的小豆腐坊,在春风的吹拂下,奇迹般地复苏了,绽放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光彩。

母亲,这位用一生诠释勤劳与智慧的女性,以她那不屈不挠的精神,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八十载春秋,母亲几乎将生命的每一刻都奉献给了家庭与劳作,与身为民办教师的父亲并肩,共同抚育了我们十兄妹成长。

如今,当我站在时间的彼岸回望,心中涌动的是对母亲无尽的感激与敬仰。

她的豆腐人生,虽历尽坎坷,却如同一部生动的教科书,教会了我坚持与奋斗的真谛。那盏由母爱与梦想点燃的明灯,不仅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更在我心中种下了永恒的信念:无论时代如何更迭,只要心怀热爱,勇于追梦,坚持不懈,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向着光明与希望迈进的步伐。


作者简介:陈永明,1965年12月,男,中共党员,祖籍四川泸州。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学历史高级教师。1999年开始在《六盘水报》《乌蒙新报》《凤鸣钟山》《贵州戏曲》发表文章,贵州省作协会员,贵州省戏剧家协会会员。著有脱口秀《一路风景》、《地球村赋》《三尺讲台》诗歌,《民俗风情》散文集,《平凡人生》《七十二行》六部作品,共计160余万字。

(编辑审核:陈友云)




阅读86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